欢迎光临~火狐体育下载
服务热线 全国服务热线:

15399973028

文物故事获网友点赞

  • 火狐体育下载:热浸塑钢管
火狐体育下载:热浸塑钢管

文物故事获网友点赞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7:24   来源:火狐体育下载
  • 定位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55年2月,宽6.7厘米,长11.5厘米。照片中,王启明等6名参与过黑

  定位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55年2月,宽6.7厘米,长11.5厘米。照片中,王启明等6名参与过黑油山一号井定位工作的地质专家身穿棉大衣,头戴棉帽,一字排开站在茫茫荒漠的冰天雪地中,身后的地面上插有一个约4.8米高的红旗。这张照片,就是王启明等6名地质工作者在黑油山地区测定完一号井的确切位置后合影留念的照片。当年,苏联专家离开中国时,把这张照片赠与了当时参与定位工作的王启明,并在照片背面写下留言。

  原油油样 1955年4月,黑油山一号井开采方案经新疆石油公司总地质师杜博明批准实施。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了黑色的油流,这一喜讯像一声春雷,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的消息。1955年11月1日,工作人员测出了10毫米的油嘴,随即提取了这瓶珍贵的原油油样。

  管卡管卡,顾名思义为卡油管用,起到固定和保护油管的作用。这件管卡由两个半圆形管夹组成,座在井口上,夹住油管,一头有销子把两个管夹连接起来,另一头上面有两个短接,一个短接两头有孔,用销子连接起来,一头留有短把手,用于开启或关闭管夹,上端两边有两个把手,用于搬动整个管夹。这件人工铸造焊接而成的管卡纵长13厘米,横长33厘米,厚17厘米,重11.5公斤,是1955年7月1219钻井队在钻探黑油山一号井时使用过的钻井工具。

  三刮刀钻头这枚三刮刀钻头是1955年7月6日开采黑油山一号井时,钻井处1219钻井队在钻一号井时使用过的钻头。该钻头纵长52厘米,横长22厘米,上口径9.5厘米,重56公斤,中间的圆柱管,上口有扣,圆柱管外下端分别焊接着三个刀翼,切削刃材质,由硬质合金焊接,三个刀翼成120度夹角,每个刀口处都有喷射口。

  ●日报融媒体将持续刊发该系列报道,展现更多克拉玛依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物与时间节点

  12月17日,“克拉玛依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转载《克拉玛依日报》近期刊发的《一号井:你不知道的往事》一文,吸引了众多网友转发留言。这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让读者网友纷纷点赞。

  据了解,12月17日,本报“文化新闻”推出首期“文物档案”栏目,通过尘封已久的文物讲述克拉玛依的历史,追忆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该栏目首期推出了《一号井:你不知道的往事》一文,通过克一号井定位照片、克一号井原油油样、三刮刀钻头及管卡共4件文物,讲述了一号井开采的过程,还原了文物的使用经过,通过历史故事,体现了克拉玛依石油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挖掘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克拉玛依日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介绍,通过日报融媒体的共同推广传播,《一号井:你不知道的往事》激发了更多克拉玛依人的共鸣。一些网友留言反映,该栏目的推出很有意义,让克拉玛依人走近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更好地理解了克拉玛依精神,增强了身为克拉玛依人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

  网友“清&明”说:“留意过第一张照片,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节点,是这么平常而不寻常的故事。”

  市民李昕昱说:“这篇报道真精彩!让我们这一代克拉玛依人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一代代石油人艰苦创业的成果。这样的报道让我们贴近了城市和先辈,更有了传承和奋斗的动力。希望这样意义重大、图文并茂的报道坚持刊发下去,把克拉玛依人代代奋斗的结果展示出来!”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日报融媒体将持续刊发该系列报道,展现更多克拉玛依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物与时间节点。感兴趣的市民网友不要错过。

  12月17日,《克拉玛依日报》文化新闻“文物档案”栏目刊发了《一号井:那些你不知道的往事》一文。当晚,“克拉玛依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也通过精心设计将该新闻内容做发布,一时引起了我市不少网友、读者的热烈回应。据悉,《一号井:那些你不知道的往事》一文通过克一号井定位照片、原油油样、三刮刀钻头、管卡这些文物,为读者带来一场精神与视觉的历史盛宴。那么,网友都有什么想说的呢?

  通过报道我对一号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我们这座城市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希望《克拉玛依日报》能出更多精品,传递更加多城市之声。——网友“唐唐”

  文物,乃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东西。在我们克拉玛依,它们曾经有的可能仅仅是用来生产的工具,有的只是相片资料。但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打磨,它们不仅是克拉玛依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者”,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克拉玛依精神”。现在,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具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物!

  听权威报纸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没想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背后还有这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文物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文化传奇。

  讲述精品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发声,让文物“活”起来,形成系列,成为名片!这就是克拉玛依的财富,也是克拉玛依人的精神财富。

  作为第二代石油人,我为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大半生的辛劳,为这片热土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我们已退休,当再次看到这些活灵活现的历史文物,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撞击。是这些文物,见证了我们父辈们的开疆拓土,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种下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种子”,这种精神要求我们牢记,更需要传承!

  文物是时间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述说者。如果不去挖掘、保护、分析、记录,文物就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就不会得到真实的还原,我们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就失去了最具象的呈现。这正是这一系列报道带给读者的意义,它让我们寻根寻源,让我们见证了时间不能磨灭的品质,那就是一代代石油人传承至今,刻在新一代克拉玛依人血脉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奋斗不止的精神。

  克一号井的定位照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留意过这张照片,没想到这居然是这么重要的节点,是这么平常而不寻常的故事。感谢《克拉玛依日报》,让我们这些石油工作者看到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是讲述文物背后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只有这样,文物就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让人可以感觉到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我们的前世今生息息相关。这个版面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体现了编辑的深厚功力和人文情怀。

  这个报道很有意义,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工业遗迹的宣传和挖掘,可以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当年创业者的故事,追忆克拉玛依建设初期的那些英雄们,弘扬并传承他们的精神,共同为建设克拉玛依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我觉得应该在一号井树立一个当年钻井人物战天斗地,为祖国献石油的大型雕像。

  一直想给孩子讲讲克拉玛依的历史故事,但只凭自己已知的很有限,这个栏目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身边的历史。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了解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故事,将让我们更好地开创这座城市的未来,期待下一期的文物故事。

  去展览馆不下百次,这张定位照片我从来就没特别留意过,这次细细观察了一下觉得异常珍贵。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背后故事各不相同,真想立即再到博物馆,与这些文物真诚地面对面,了解它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号井是我们城市的起点,希望这样的内容能够持续下去,点赞!——网友“小鱼”

  1982年的一号井和现在的一号井照片放在一起,让人看后十分感慨。克拉玛依一号井的变迁代表着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变迁,从简单朴素到大气精致。一号井对于克拉玛依人来说,不仅是一个景点,它见证了石油人艰苦奋斗赢得幸福生活的历程。

  随着岁月流逝,许多历史被湮没在时光的灰烬中。这篇报道拨开了这层灰烬,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曾经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点赞!

  一号井是克拉玛依的根,代表着克拉玛依人战天斗地、不畏困难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在荒漠戈壁上繁衍生息,靠的就是从“根”汲取的力量。对克拉玛依人来说,一号井太熟悉了,但我们又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这个栏目非常有心,让我们大家可以真正走近一号井,了解她、尊敬她、珍惜她。

  这是克拉玛依版的《如果文物会说话》。每件文物从悠悠岁月中走来,背后都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场景。透过他们,看到先辈的昨天。期待第二期……